近年来,随州工业企业以创新为驱动,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夯实产业支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发展质效,推动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质量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随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
一、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
(一)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断促进专汽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迈进。2017年全市汽车机械产业实现产值360.28亿元,同比增长28.3%,专用车产能达到20万辆,年产量11.2万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03.19亿元,同比增长18.3%。两大特色产业共完成产值8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二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逐步壮大。2017年,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电量22.6亿千瓦时,占随州市全社会电力消费的60.1%,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9.5%,同比增长52.3%,新能源发电规模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7.20亿元,增加值23.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和27.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实现产值17.97亿元,增加值4.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1.4%。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我市传统制造业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01.9亿元,增加值4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4.2%,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4.09亿元,增加值1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4.3%。
(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随州市工业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一是经济效益逐年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4.55万元/人,同比增长2.1%,较2015年提高7500元/人,单位人员生产能力逐年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产值实现利润6.66元,同比增长3.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率为7.34元,同比增长4.4%,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二是高质量发展逐渐深入。2017年以来,我市齐星车身、三峰透平、裕国菇业、金龙新材料等19家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称号。2016年9月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致力振兴民族晶体工业的泰晶科技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三是去杠杆成效逐步显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3.36%,比上年降低0.18个百分点,比2015年降低0.54个百分点。
(三)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一是智能化发展推动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加大制造领域智能化改造升级力度,重点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对投资机器人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齐星车身购买40多台机器人,建成的重卡车身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已经全部投产。恒天新楚风、毅兴智能、华龙车灯、东风车轮等智能化升级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家企业获评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涵盖汽车机械、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二是集团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自2016年起,冠群驰骋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逐步与俊浩专汽、久鼎汽车、五环专汽开展股权合作,实行集团化管理,资金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按照优势分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三是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全市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1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6%,降幅比上年增大2.5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2.94万吨,同比下降35.8%;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5.64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0.5%;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637.56吨,同比下降59.17%。
二、影响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缺乏竞争优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一是企业规模整体偏小,骨干企业亟需扩容。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631户,排名全省第11位,较第1位武汉市少2015户,较第10名黄石市少104户。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都属于小型企业,2017年,小型企业家数在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家数的占比达到90.1%。从企业实力看,2018年度湖北省百强企业名单中,随州上榜企业仅1家,为湖北齐星集团,2017年营业收入77.8亿元,位居全省第58位。二是产品附加值较低,投入产出效果不佳。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3.8%,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7.4%,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4.0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努力,创新动能不足。一是投资增速放缓,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发展压力不减、工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的宏观形势下,企业生产行为比较谨慎,投资意愿并不高。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额为493.54亿元,同比下降3.6%,比2015年下降7.4%。据2017年4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4季度没有任何投资的企业高达70.8%。二是科技创新强度不够,去产能、去杠杆压力仍在。2017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0.55%,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科技支撑能力仍需提升。去产能、去杠杆形势不容乐观,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4.48次/年,同比下降0.7%,比2015年下降6.7%;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07%,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7.0个百分点。
(三)绿色发展仍需攻坚克难,发展环境不优。一是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2017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产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为23.9%,六大高耗能行业全年用电合计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4%。二是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开发。全市的石材企业占比重较大,并且相对集中,随县石材采矿业企业个数占全县企业个数的36.61%,占全市规模企业个数的13.32%,且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采石矿造成地表和植被破坏,导致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生态修复难度较大。
三、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突出重点培育,加强产业支撑。抓大壮小培优扶微,推进品牌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区域工业经济生态链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转变,打造一批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突出重点领域,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应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突出动能转换,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企业加快动能转换。引导社会投资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质量品牌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短板”聚集。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企业加大两化融合投入,把智能制造作为创新转型的突破口。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突出产业引导,推动绿色转型。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加强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技术。推进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严禁核准备案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利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