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是“驾辕之马”,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推手、引擎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投资额从1978年的0.29亿元到2017年的1133.5亿元,涨幅惊人。持续发展的投资建设给全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这四十年,是催人奋进的四十年,是成效显著的四十年,是日新月异的四十年,是物质基础节节提高的四十年,是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的四十年。一批批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意味着税收增加、就业扩大、产业链延长、物质财富直接增加。一组组投资数据则印证着随州的成就辉煌。
一、四十年历程回顾
40年间,随州投资经历了从初期发展、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到现在转为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投资总量、规模呈现加速度式增长态势。
(一)1978年-1990年:初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五五”时期的后两年和“六五”、“七五”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本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发生了较大的改革,着重突破国家单一的计划经济投资模式,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产业结构初步调整,但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方面有所欠缺。这一阶段我市投资发展有升有降,波动性较大。增长年份的年均增长额不到1亿。投资总量由1978年的0.29亿元扩大到1990年的3.23亿元,累计完成19.37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2.3%,处于发展的初期。
(二)1991年-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八五”、“九五”、“十五”时期,其中包含了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地级随州市成立。面对经济体制加速推进、买方市场全面形成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始终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抓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这一阶段我市投资发展渐入佳境、平稳快速,年均增长规模保持在5亿左右。投资总量累计完成370.6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1.3%。
这一阶段全市抢抓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先后投资顺利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白云湖拦河大坝、白云湖水厂、明珠路、黑屋湾水库整险加固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基地、西安南京铁路与汉丹铁路联络线和孝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京广线信阳至广水陈家河段和随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316、312国道随州段、省道干线路网建设、通乡公路。
这一阶段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善。相继实施了随州城区垃圾处理场扩建、内河污染综合治理、供水管网改造、饮用水源置换、城市天然气利用等工程,建成了一批商住小区,城市功能分区逐步明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三)2006年-2014年: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的前四年。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积极化解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带来的重大风险挑战,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实现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借势借力发展。这一阶段我市投资发展突飞猛进、动力强劲。“十一五”时期,投资以每两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速度前进,2007年跨入100亿,2009年跨入200亿,2010年接近300亿的台阶。进入“十二五”时期,更是以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速度前进,2015年已跨过900亿门槛,向千亿冲刺。这一阶段投资总量累计完成3172.99亿元,年平均增速为35.4%。
这一阶段是我市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随州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交通网络突飞猛进: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武康铁路增建二线随州段、京广铁路信阳至陈家河广水段改造工程和汉十高速随州段、随岳高速随州段建成通车,麻竹高速随州东段顺利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河新景,两岸新城”形成。文峰都市花园、碧桂园、滨湖湾、世纪外滩等一批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老城改造、供水管网、天然气利用、神农公园、滨河体育公园、凤凰酒店、神农大剧院、博物馆、内河治理、白云湖水库、市民中心、滨湖体育运动场、新政务服务中心及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年路大桥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工业项目进展突出:特色产业专汽制造业做大做强。恒天汽车、东风随州专汽、重汽华威、三江航天、程力集团的整车生产项目,齐星公司、东风车轮、楚威车桥、全力铸造、奥马专汽、华龙车灯的车身、车桥、车轮、车灯及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轮流开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填补空白:100兆瓦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已建成1个并成为全省投运的最大地面光伏电站。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封江供水复线工程全面完成,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段全面建设。
(四)2015年-2017年: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十二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和“十三五”时期的前两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阶段我市投资进入新征程,发展方式开始转变,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扩大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底盘作用,由追求速度转为追求质量。这一阶段投资总量累计完成3067.43亿元,年平均增速为5.7%。2017年完成投资额突破千亿大关,增速放缓,投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平台期。
这一阶段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公园、波导大桥、厥水河曾都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北新区道路建设等项目相继建成,地下管廊、湿地公园、城市停车场等项目启动推进。这一阶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中广核万店50MWP地面光伏电站、随州淅河100MWp地面光伏电站、华润随县香湾风电场工程等项目轮番上阵。这一阶段风土生态、观光采摘旅游产业成为热点——神农牡丹生态旅游风景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景点包装改造、寿山生态农业采摘园、凤凰山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此起彼伏。
二、四十年成就斐然
(一)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630.38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3.6%。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六五”——“十二五”时期分别完成2.88亿元、12.68亿元、31.78亿元、124.28亿元、161.99亿元、584.45亿元、2644.33亿元。仅“十二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的比重就为39.9%。投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投资总体发展迅猛的同时,投资产业结构也更趋科学。从开始形成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到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再到培育促进专用汽车、食品工业两大主导,电子信息、风机、香菇、铸造多级支撑。我市多年来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2.8%:27.7%:69.5%调整到2017年的6.5%:49%:44.5%,一、二次产业占比提高,分别提高了3.7个和21.3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变化,由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变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二)投资主体多元发展,民间投资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前,我市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国有、集体、联营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增强活力,投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有力的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投资如雨后春笋般萌芽成长,以国有投资为主的单一的格局悄然改变,民间投资崛起,获得长足进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措施,逐步打破壁垒、降低门槛,私营个体等其他投资者逐渐活跃在投资舞台。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发展到2017年,民间投资已经稳站半壁江山。2017年民间投资完成781.07亿元,是2010年(137.13亿元)的5.7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53.2%扩大到了2017年的68.9%。2017年民间投资施工项目1944个,占全市施工项目的74.8%,新开工项目1670个,占全市新开工项目的75.9%。民间投资已成为推进投资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农业基础筑牢夯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版图面积较大,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农业特色明显,粮食、油料产量较大,水面、草场、林地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大力投资水土流失、河道堤防、水库整修加固、生态防护林、各类灌区等项目工程,如:先觉庙水库整险加固、黑花飞灌区配套工程、桐柏山水土保持。截止201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26.51千公顷。大力投资兴建粮食、蔬菜、食用菌、油料、水产等各种生产基地,如:三里岗香菇基地、随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建、优质核桃基地、田丰新建食用山茶油生产基地。2000年——2017年,全市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36.75亿元,年均增长32.2%。2017年全市一产业完成投资73.2亿元,是2000年的114.5倍。农业上的持续稳定投入,使得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抗灾害能力得到增强,农业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大力投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工程。如:联建村20MW电站项目、青春村新农村建设项目、丁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溪沟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到2017年,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开,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视、文化室、卫生室等全覆盖。通电村达到100%。10个村成为省“宜居村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湖北星级农家乐1300家。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8元,是1978年的近143倍,年均增长13.6%。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工业建设成果丰硕,转型升级步履坚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工业投资发展惊喜不断,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升级成为主导。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工业企业稀疏几家,工业投资也不尽人意。发展到2000年,我市工业投资完成3.74亿元,到2017年工业投资已达493.54亿元,是2000年的132倍。2000年——2017年间工业投资以年均增长33.3%的速度不断扩大。2010年,工业投资突破百亿,工业经济主导格局加速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17年,工业投资作为典型的生产性投资已占到全市GDP的52.7%,远远高于西方经济学中10%的跨越起点,凸显了工业对投资的导向力量。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后,“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新战略开启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我市聚焦聚力工业投资的同时坚持转型升级的步伐不停歇,效果显现:截止2017年底,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95.19亿元,比2011年增长504.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9.8%。重点监测的产能过剩行业中,钢铁、铝业、水泥投资增速均呈下降态势。特色产业投资稳步提升,其中专汽制造业完成投资91.59亿元,比2011年增长134.5%;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投资55.07亿元,比2011年增长105.6%。完成了从依托资源到延生资源的投资转型,培植了产值突破200亿元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以香菇出口为主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和广水市风机产业集群。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主战略,坚持以项目调整结构,用一个个重大项目垒起了发展前进的“阶梯”:投资3.25亿的德润年产4500万颗锂离子动力电池芯、投资15亿的随州厦门海翼集团专用汽车工业园、投资6.3亿的康华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投资20亿的广同投资新建智能装备产业园等等。在转型发展的这场攻坚战中,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今天的发展,也形成了未来的发展后劲。
(五)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特色旅游活力十足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迅猛发展。我市抓住机遇,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投入旅游、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实施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扩展城市空间,日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构建立体交通网。人们的幸福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40年的发展,我市水、电、气、路、桥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经配套齐全。一大批提升城区承载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建设项目如:地下管廊、城市停车场、滨湖体育运动场、新政务服务中心及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年路大桥投入使用标志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在全省位列前茅,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白云湖排污口封堵截流,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2017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4.85亿元,同比增长76.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8.04亿元,同比增长58.2%。房地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加快了全市城市化建设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0.8%做出突出贡献。
——交通运输成就突出。40年的发展,全市高速公路万人拥有量全省第一,成为3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13条省道的交汇地带,成为鄂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9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320公里。公路客运量3242万人,货运量7987万吨。
——电力能源多样发展。40年的发展,全市实现了500千伏输变电站为主体的区域电网新建和农网改造,建立了华电殷店地面光伏电站、齐星陈畈光伏电站等光伏发电产业集群和国电广水乐城山风电、丰华广水牛脊山风电场等风力发电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新能源大市。
——生态文化旅游方兴未艾。随着一大批诸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西游神话世界女儿国、淮河西游记漂流景区、千年银杏谷景区、徐家河环库生态旅游、华夏食谷詹王文化旅游、桃源翡翠谷旅游区、随州品韵生态旅游观光园、随县龙潭沟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溪沟乡村旅游度假区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建成开放,我市文化旅游焕发出蓬勃生机。2017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2248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2万人次。4A级景区总数达到6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