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分析 > 全市统计分析
随州:改革开放四十年 城市发展大变迁 发布日期:2019-01-28 09:48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统计局 审核: 胡欢 字号:[ ]

    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四十年的风雨征程, 四十年的不息奋斗,绘就了随州市四十年的辉煌画卷。改革开放40年来,随州市由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地级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年轻的地级市,城市承载着两百多万随州人的梦想和追求。进入新时代,随州以“双百城市”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依托,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块头更大了

  1.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79年,国务院批准随州建市,随县、随州市并存,1984年随县并入随州市,被省列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享受省辖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省委、省政府确定随州为省直管市,2000年随州正式升级为直管市。1979年,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仅为197平方公里,2017年扩大至9636平方公里,增长了约48倍。1979年建成区面积为5.1平方公里,2017年扩大至74平方公里,增长了13.5倍。1979年市辖区人口4.7万人,2017年扩大到63.6万人,增长了12.5倍。

  2.经济总量不断跨越。改革开放充分解放发展了生产力,随州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跨越。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5.72亿元,是1978年的188倍,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年均增长12.5%,比改革开放前(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速快8.2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到2017年底,随州已有建制镇45个,比2000年建市时增加了10个,增长28.6%,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比1984年末提高了30.17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2017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100%的乡镇实施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100%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小城镇已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中心,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二)发展更快了

  1.转型发展提速升级。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改革开放初期,随州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0.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3%。201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88.64亿元,是1978年的近600倍,年均增长17.8%。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为以汽车机械、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1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7.43亿元,是1978年的408倍,年均增长14.1%。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2.改革开放披坚执锐。改革开放以后,随州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成效明显,国际贸易领域拓展开来。2017年,与我市发生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共计130个。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1.35亿美元,是2000年的68倍,年均增长28.2%。随州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保持全省第一,香菇出口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茶叶出口连续4年保持全省首位。

  3.创新引领生机勃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州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201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2.3%,比2000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全年申请专利1680件,授权专利577件,R&D经费内部支出5.11亿元,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5亿元。

  (三)颜值更高了

  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40年里,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产降、二产稳、三产升的特点。该变重的变重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9%上升为2017年的37.1%,提高了20.2个百分点;该变轻的变轻了,第一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68.8%下降为2017年的16.1%,减少了52.7个百分点。当前随州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2.生态立市成效凸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绿色革命,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2017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是1979年的334倍,年均增长16.5%。2017年,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9.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规划引领,打好统筹发展攻坚战,构筑协调均衡新格局。以随州主城区为核心,以随县城区和广水城区为两翼的“一主两翼”格局,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7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

  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城市功能更强大

  1.邮电通讯行业快速发展。40年来,我市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末,全市邮政(所)数61处,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2亿元,邮政业务总量达到5.1亿元,是1978年的255倍,年均增长15.3%。近年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部署实施,随州积极创建智慧城市,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20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8万户,比2000年末增长20.0%;城镇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61部/百户。

  2.网络设施发展突飞猛进。改革开放4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4G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呈井喷式增长。2017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40.2万户,其中城市宽带接入用户22.8万户,农村宽带接入户17.4万户,光缆线总长度达到7.9万公里。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新的消费模式迅速兴起,带动共享、快递等相关行业飞速发展。2017年,全市快递业务收入完成额1.2亿元,同比增20%;快递业务量943.8万件,同比增16.5%。

  3.基本生活资料供应充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水、电、汽等基本生活资料已得到较好保障。2017年末,全市供水综合生成能力达到26万立方米/日,比2000年末增长18.2%;供水总量4434万吨,比2000年末增长54.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792万吨,比2000年末增长40.5%;供水普及率达到98.8%;液化石油供气总量3592吨,供气总量(人工煤气、天然气)5476万立方米。

  (二)交通出行更便利

  1.综合运输能力量质齐增。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完成货运量7987万吨,是1978年的242倍,年均增长15.1%;完成客运量3242万人,是1978年的9.4倍,年均增长5.9%;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9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5.5%。

  2.城乡公路网络不断延伸。40年来,我市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2017年,全市4条高速、6条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极大地缩短了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上北京的时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35.2公里,是1978年的5.3倍,其中,高速公路320.3公里。截至2017年末,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8550.8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00%。

  3.公共交通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如今传统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进一步融合发展。2017年末,全市实有出租车547辆,是2000年的2.7倍,年均增长5.9%;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340辆,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6317万人次;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9.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7.7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5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实时定位技术的进步,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既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诸如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三)生活环境更宜居

  1. 推进高效精细化管理。进入新时期,随州城区不断扩大,“东进,西优,南拓,北调”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基调。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提高排污治污能力,结束了从污水直排白云湖的历史,让市民吃上先觉庙、封江水库的清洁水源。建设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组建中心批发市场、中心农贸市场、小区菜市场三级网络,形成蔬菜批发一条龙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2. 推进环境保护治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2017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03万吨,比2000年相比减少74.0%,年均下降7.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87万吨,比2000年减少97.0%,年均下降18.7%;工业烟(粉)尘排放量638吨,比2000年减少92.1%,年均下降13.9%。

  3. 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7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2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49.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平方米,是2000年的2.7倍,年均增长5.8%。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2017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新开工7848套、基本建成5573套,改造农村危房4488户,公租房分配入住率达到90%以上。

  三、城市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一)钱袋更鼓了

  1.居民收入大幅提高。40年来,我市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347元,是1978年的160倍,年均增长11.4%;随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9元,是1978年的50倍,年均增长10.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8元,是1978年的143倍,年均增长13.6%。

  2.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8,比1978年下降3.2个百分点。

  3.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由贫困型向温饱型,再向和小康型跃升的转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38.6%,比2000年高7.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 %,比2000年低8.3个百分点。

  (二)底线更实了

  1.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持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减免税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岗位更稳;“放管服”改革,让创业者打消顾虑,活力迸发。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稳中向好,“饭碗”越端越牢,劳动者“人生出彩”的机会越来越多。

  2.基本保障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201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9.6万人;城镇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1.0万人、7.5万人、13.3万人和12.1万人;城市低保人数1.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4.0万人。

  3.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26个、深度贫困村7个,2013年底贫困人口18.4万人,贫困发生率9.3%。2014年到2017年全市累计脱贫10.3万人,实现52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3.9%。

  (三)获得感更多了

  1.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均衡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随州成为省内继宜昌、武汉之后的第三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2017年,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普通中学100所,小学190所,幼儿园28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111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994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6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3.3万人。

  2.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全市共有文化机构53个,是2000年的26.5倍,年均增速21.3%;公共图书馆藏书36.2万册,是2000年的2.1倍;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

  3.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63个,是2000年的4.6倍,年均增速9.4%;卫生技术人员10975人,是2000年的1.4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354张,是2000年的2.4倍。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发展是实干出来的。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岁月如歌。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以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同心共筑中国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