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聚力蓄志,同心共创,在变化中寻发展,在前进中建辉煌。经过40年的发展,湖北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更加科学,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将湖北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40年来,湖北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51亿元,继1992年突破1000亿元,1995年跃上2000亿元,2008年超过1万亿元,2012年越过2万亿元,2016年GDP跨越3万亿元,第一次跻身全国第7,在中部仅次于河南,创建国以来最好水平。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5万亿元,是1978年的50倍,年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40年来,湖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在总量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随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失衡到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40.5:42.2:17.3调整为2017年的10.0:43.5:46.5。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3个和29.2个百分点。从发展阶段看:
(一)1978~1983年:“二、一、三”的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战略决策。由于率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生产在调整中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保持较高比重;受当时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偏低。1983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6.18亿元,比重不超过20%,三次产业比例为40.1:40.6:19.3。
(二)1983~1992年:从“二、一、三”调整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湖北省工业开始真正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生产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前在政府计划限制内的服务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迅速崛起,商贸市场不断涌现,居民服务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在此背景下,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340.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1.3%,比1983年提高了14.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7.8:40.9:31.3,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1992~2003年:从“二、三、一”调整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1992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推动下,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湖北省服务业以1992年的340.78亿元增加值总量为起点,每年以100~200亿元的增量进行扩张,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成“三、二、一”,并且连续四年保持了这种的产业结构形式,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8:41.1:42.1。
(四)2004~2016年:从“三、二、一”恢复到“二、三、一”产业格局。2004年以后,湖北省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进一步加速,三产比重相对下滑,2004年开始二产比重再次超过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转变成“二、三、一”的发展格局,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2:44.9:43.9。
(五)2017年以来:从“二、三、一”调整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十二五”以来,湖北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规划引领、着力优化结构、强化政策落实、突出试点示范、完善工作机制,全省服务业保持稳步健康发展态势。2014年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贡献率超过50%,2017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10.0:43.5:46.5。
二、就业结构更加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扩张、经济结构改善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省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日趋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得以提升。全省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中剥离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转移。
(一)从就业人员城乡构成看
改革开放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之间处于不流动状态;改革开放后,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发生极大变化,就业人口呈现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趋势。1978年以来,城镇就业人数及其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均逐年上升,农村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逐年下降,就业人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高峰后逐年减少。截止2017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为208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24.0%上升到57.8%;乡村从业人员为152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76.0%下降到42.2%;
(二)从就业人员产业分布看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分布逐步趋向合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步扩大,基本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推进。2017年末,全省就业人数达3610万人,比1978年增长89.0%,年均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278万人、839万人、149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77.0:14.1:8.9调整为2017年的35.4:23.2:41.4。与1978年末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92.6万人,比重下降41.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570万人和1322.2万人,比重分别上升了9.2个和32.4个百分点。
三、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一)“一主两副”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40年来,武汉市承载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大幅跨越,市场活力不断提高,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外开放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中部地区率先步入“万亿俱乐部”。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1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宜昌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发展,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1978年,宜昌生产总值仅有8.81亿元,2017年达到3857.17亿元,在全省排名第3位。占全省的比重由5.8%提高到10.6%,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
襄阳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4064.9亿元,年均增长10.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年均增幅1.3个、0.2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9.3%提高到11.1%。
(二)“多极发展”支撑作用日渐增强
“中国农谷”辉耀荆门。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荆门不断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亮点纷呈。如今的荆门,农产品加工业已跻身千亿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稳居全省首位。
随州崛起“专汽走廊”。以特色突破带动全市转型跨越,随州形成了30公里专汽长廊,专汽生产和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1。在专汽产业强势带动下,随州铸造、风机、食用菌等产业跻身全省重点产业集群,香菇出口稳居全国第1,茶叶出口、新能源发电全省第1。
鄂州建设全省地级市综改示范区;黄冈全力推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咸宁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十堰突出写好“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大文章;仙桃、天门、潜江各自发力,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冲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华中屋脊”神农架林区扬长避短,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无限支持”下,各地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发展的强力增长点。多极发力,湖北省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城市,从“十二五”初期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0个,成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日趋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7年,县域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生产总值达到22059.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60.4%,连续三年占比保持在60%以上;县域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6.9:49.8:33.3调整为16.2:49.5:34.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高出县域GDP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稳固,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4%,16个县(市、区)工业占比超50%;农业产业化推进加快,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发展到40个。
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由10个增至13个,其中江夏区、仙桃市、黄陂区过7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区)16个,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大冶市过50亿元。仙桃时隔13年重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继大冶、宜都、枣阳成为湖北第4个“全国百强县”,创历史最好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