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信息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发布日期:2019-04-22 12:32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统计局 审核: 统计局 字号:[ ]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构建开放新格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得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湖北确立实施大开放的主题战略,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17年4月1日,湖北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对进一步提高湖北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深远意义,是湖北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将迎来以开放促改革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不断在全面开放中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

  一、对外贸易总量攀升新台阶,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努力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强贸战略,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与此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政府对外贸发展的引导作用,始终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一)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1978年全省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仅1.73亿美元,到1993年开始突破20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省外贸开始快速增长,2003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50亿美元,2006年更是一举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近几年来,水运、航空、陆路口岸联动发展,恢复了“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打通了中部地区通往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武汉和宜昌累计开通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超过34条,打造水、陆、空全方位开放格局;东湖、黄石两大综合保税区先后封关运营;加入长江经济带9省12关通关一体化,“大通关”改革释放红利;持续打造出口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武汉的机电、仙桃的无纺布、随州的食用菌、专用汽车、宜昌的化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为全省外贸经济进一步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463.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居全国第9位,总量攀升新台阶。1978年至今,湖北的外贸规模扩大了266倍,年均增长15.4%。2017年,实现出口304.99亿美元,是1978年的191.8倍,年均增长14.4%;进口158.09亿美元,是1978年的1129倍,年均增长19.7%。随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总量不断持续扩大的同时,占全国份额总体上也在逐步提升。出口占全国出口份额2009年为0.83%,2014年为1.14%,2017年达到了1.35%,创历史新高。

  (二)结构不断优化,质效提升

  全省以结构调整为立足点,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外贸发展战略性转变和优化结构提供了新机遇。

  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矿产品为主,随着不断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初级产品出口,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明显较好。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172.90亿美元,占比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4.56亿美元,占比37.6%,创历史新高。从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具体类别来看,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产品共有6大类,分别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光电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2.进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湖北的进口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全省进口额仅为1432万美元,2017年已经发展到158.09亿美元,年均增长19.7%。进口商品结构由最初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逐步发展到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从目前进口产品类别看,前五大进口产品分别为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集成电路、铁矿砂及其精矿和仪器仪表,且主要进口产品以技术设备为主,进口质量明显提高,为促进湖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2017年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配件进口71.31亿美元,进口额较2010年增长59.7%。

  3.外贸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对外贸易仅限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几乎没有。长期以来,一般贸易一直是本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来,全省坚持致力于大力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向本省转移,努力提升本省加工贸易的质量和规模,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促使外贸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湖北加工贸易总值达91.6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6.0%,规模大幅扩大。

  (三)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湖北主要是国有外贸企业统一收购、统一出口。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加快,对外贸易经营权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全省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大型骨干外贸企业,扶持众多有进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重点发展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外贸主体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有6529家,其中,进口2190家,出口4339家;进、出口总值过亿美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6家和37家,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73.3%和146.7%。本省民营企业已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出口规模超过全省半壁江山,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全面参与、结构渐趋合理的外贸队伍,外贸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民营企业出口184.1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0.4%,出口值较2010年增长了3.78倍。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本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出口经营主体,且出口增速最快,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四)市场深化拓展,多元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全省商品仅出口到香港、朝鲜、日本和前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市场多元拓展,不仅稳固了亚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同时,积极开拓非洲、拉丁美洲、澳新、中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2017年,全省主要市场全线飘红,从洲别看,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增长都在12%以上。从国别看,前五大贸易伙伴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和印度,出口额全部实现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对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印度是湖北第三大出口对象,实现出口17.75亿美元,增长17.9%;巴西已成为本省第四大出口对象,实现出口13.32亿美元,增长高达130.7%;对南非出口1.90亿美元,增长56.9%。

  (五)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不断壮大

  近几年来,全省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1.4亿美元,总量居中部首位。其中,进口94.7亿美元,增长2.5%;出口26.7亿美元,增长21.5%,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显著高于进口增速。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增长较快,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金额达1.62亿美元,占比1.3%,比重提升了0.5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使用费、文化和娱乐服务、维修和维护服务等新兴领域增幅均在30%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增势良好,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由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项目遍及“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执行额近2.7亿美元。2017年,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21.59亿美元,增长18.4%。全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4家,累计达1169家;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3.6万人,累计达37.9万人。

  二、利用外资质量提升,领域拓展,推进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利用外资得到了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为全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正式开启了招商引资的新起点。全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工程,大力出台招商引资扶持政策,不断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利用外资质效并进,成果斐然。

  近年来,全省强化政策支撑,认真贯彻决策部署,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主要抓手,相继推动出台并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实施意见》、《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若干意见》,制定实施《关于产业招商的指导意见》等。精心打造招商平台,筹办“湖北之窗”鄂京、鄂港澳粤经贸洽谈活动,组织参加中博会,大力推介湖北自贸试验区,广泛宣传湖北对外开放新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发展“校友招商”、“重资产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大力推动“互联网+招商”,促进引资引智并举。得益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推进,全省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新设企业合同外资86.1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217倍;实际使用外资109.9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378倍;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3家,累计企业数居中部首位;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5070个,合计金额4.4万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907个,合计金额2万亿元。

  湖北外资来源也日益多元,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来源是香港,近年来,来鄂投资兴办企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泛,外资来源日益多元。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大财团来湖北考察投资明显增多,引进、建成和投产了一批重大利用外资项目。西门子、康明斯、富士康、冠捷、唯冠、中芯国际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抢滩湖北。小米、科大讯飞、摩拜单车等一个个总部项目纷纷落户武汉;楚商、浙商、粤商等全国各大商帮也在江城云集。截至2017年,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十二五”的241家增加到267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73家。

  随着湖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经济领域也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轻纺、食品加工等几个行业投资,逐步扩展到机械、电子、医药、交通、能源、房地产、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2017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已由房地产、住宿、餐饮、娱乐等一般服务业扩大到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2531万美元,增长7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际使用外资45141万美元,增长6.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使用外资19431万美元,增长49.1%。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步伐加快,取得突破

  (一)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屡创新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在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省积极引导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融入国际,不断探索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业务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大项目承揽能力显著提升,优势行业主导地位愈发稳固,对外承包工程各项业务指标均屡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前列。自改革开放到2017年底,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66.84亿美元,累计签订合同额964.06亿美元。2017年,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市场结构逐步优化,欧洲市场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增长近6倍,增长强劲;新签合同额15亿美元,增长近71倍;大洋洲市场“异军突起”,新签合同额增长超过250倍。2017年新签承揽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项目P1标段(14.5亿美元)、巴基斯坦DASU水电站大坝标(11亿美元)、巴基斯坦阿扎德帕坦水电站项目(10.9亿美元)。当前,本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分布在电力、交通、房建、通讯、石油化工等领域,其中,湖北企业在电力工程领域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石油化工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领域。2017年本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33个国家新签合同额84.4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7%;完成营业额49.2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9.5%,“一带一路”工程市场拓展强劲。

  (二)对外劳务合作突破创新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湖北“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全省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围绕制定措施、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实现了与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的融合,在全省扩大开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省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3830人次,其中,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8968人次,对外劳务合作项下外派劳务4862人次。自改革开放到2017年底,全省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外派各类劳务24.2万人次。 近年来,从区域发展资金、对外劳务合作专项促进资金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外劳务合作社会经济效益也更加显著。为本省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劳务人员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为大量农村出国的劳务人员家庭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通过开展各类外派业务培训,提升了劳务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及外语能力,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也拓宽了经贸合作领域,为本省改善民生、带动经济均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对外投资优质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湖北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明显活跃,对外投资合作更趋成熟,保持稳定优质发展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和创办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本省企业备案新设境外投资企业及机构(非金融类)9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1亿美元,对外实际投资额16.1亿美元。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领域。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农、林、牧、渔业,2017年投资金额占比分别为39.3%、19.8%、13.3%和5.2%,对外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除在鄂央企外,本省企业共对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14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额达12.3亿美元,新增9个投资国家,重点投资区域得到扩展。2017年,本省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项目44个,投资额2.6亿美元,占总额的21.9%,占比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随着中比科技园、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泰国科技园区、哈萨克斯坦工业园区、马来西亚商贸园区等项目的开展,本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

  四、湖北自贸试验区发展建设成效明显

  2017年4月1日,湖北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本省始终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扩大开放的先行区,坚持让自贸试验区发展建设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成效。

  (一)经济规模培育壮大

  为培育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下放登记管理权限,放宽企业名称、住所登记条件,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新模式,推进“一次办成”服务机制,自贸区内企业集聚,活力增强。2017年,湖北自贸试验区实有单位总数达34235家,实有注册资本达5786.77亿元。自贸试验区对外贸易势头强劲,对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贡献作用显著。自挂牌以来截至2017年底,本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已达730.17亿元,占全省外贸总额29.6%,其中武汉自贸片区出口企业近千家,贡献武汉市60%以上进出口额。湖北自贸试验区在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举措,对转变本省外贸发展方式、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湖北自贸试验区紧密围绕“放、管、服”,大力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展融资渠道,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自贸区投资更加便利化。2017年,自贸试验区实现检验检疫报检批次达11589批,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42.38亿元,外汇资本金结汇金额2.76亿美元,境外融资总额达28.79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62.89亿元,融资租赁注册资金达46.41亿元。同时,积极打造高端制造业集群,三大自贸试验片区以产业链为纽带,共建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基地,创新区域经济合作。2017年,湖北自贸试验区共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126.98亿元。

  (三)运行效益成效显著

  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招商引资活动、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行“一站、一窗式”办税模式、实现多元化缴税渠道、完善税收服务措施,湖北自贸试验区在投资开放、税收及企业活跃度等领域运行效益成效显著。自挂牌以来截至2017年底,湖北自贸试验区实现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9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24.54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为10个,中方实际投资总额达1.75亿美元。2017年自贸区内新增纳税企业34009个,实现税收总收入154.12亿元。

  40年来的辉煌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新时代,湖北开放型经济也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湖北自贸易区建设、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均为湖北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筑大平台,打通大通道,实行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湖北对外经济发展将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动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