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紧跟着祖国奋力前进的步伐,随州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随州以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为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随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产业新城华丽蝶变
建国七十年,见证了随州从农业小县到工业强市,从工业小城到专汽之都,从一穷二白到打造应急产业基地、地铁装备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四基地”的产业新城的华丽蝶变。
经济总量跨越增长。建国初期,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25亿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1.19亿元,是建国之初的809倍,年均增长10.7%,实现历史性跨越。分阶段来看,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为徘徊增长期。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99亿元,1952至1978年年均增长5.5%。改革开放至2013年,为高速增长期。改革开放以后,随州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自1978至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35年年均15.0%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至2018年,为“量”“质”调整期。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2013年以后,全市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由总量扩张型逐步向质效并重型过渡,近五年年均增长8.8%。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38亿元,是1949年0.01亿元的4738倍,年均增长12.5%。其中,2000年地级随州市的成立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2000年至2018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3%。2018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140元,是建国之初1.3元的1646倍,年均增长11.3%。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体系变革跃升。建国初期,随州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具有随州特色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尤其是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随州市依靠自身产业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变革,产业层次不断跃升,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国之初1952年的88.5:4.7:6.8调整为2018年的14.3:48.3:37.4,朝着构建现代化经济产业体系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是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农业经济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7.93亿元,是1949年的101倍,年均增长6.9%,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8.9%。实现粮食产量152.18万吨,是1949年的5.9倍,年均增长2.6%,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5%。油料产量9.86万吨,是1949年的42.9倍,年均增长5.6%,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6.5%。肉类产量22.67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年均增长7.0%,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4.2%。水产品产量8.17万吨,是1949年的136倍,年均增长7.5%,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8.7%。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4.13亿元,是建国之初1952年的129.8倍,年均增长7.7%。
二是工业经济增添新动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州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建成了以“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卷烟、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支持随州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纳入全省“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以来,随州工业体系又逐步向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与推动“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转换。2018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77.83亿元,是1949年(0.04亿元)的3.5万倍,年均增长16.3%。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31.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8.3%,与建国之初1952年相比提高43.6个百分点。
三是内外贸易焕发新活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变革,全市消费市场越发繁荣活跃,消费层次不断跃升,消费体系日益完善,汽车、住房、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健康、旅游等成为消费主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推动消费裂变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58亿元,是1949年的2480倍,年均增长12.0%,其中改革开放以后年均增长14.9%。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8.8亿元,增长105.2%。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出口总额在1956年实现“零”突破(2.6万美元),到2005年突破亿美元,达到1.40亿美元,2014年实现12.74亿美元的最高峰。2018年全市出口总额9.27亿美元,1956-2018年年均增长18.4%。进口总额在2001年实现“零”突破(139万美元),到2016年达到3.3亿美元的高峰值,2018年全市进口总额7411万美元,2001-2018年间年均增长26.4%。
四是服务供给取得新突破。现代服务业随着消费市场的需求扩张驶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8.32亿元,是建国之初1952年的4203.6倍,年均增长13.6%。实现邮电业务量17.7亿元,是1949年的19.7万倍,年均增长19.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59.78亿元,是1949年的1359.8万倍,年均增长26.9%;贷款余额692.34亿元,是1949年的86.5万倍,年均增长21.9%。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3.61亿元,是1990年的74倍,年均增长16.6%。
文旅名城魅力初显
随州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建国七十年,古都随州告别封闭保守,“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成为世界级文化名片,并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
旅游交通日益通达。建国初期,全市共有公路8条402.5公里,到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259公里,增长了24.5倍。其中高速公路319.4公里,全市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1.24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铁路交通发展迅速。目前,随州境内铁路总里程达241公里,其中:武汉至安康铁路(原汉丹线),随州境内全长103公里;京广铁路,随州境内(广水段)48公里;宁西铁路及其与武康铁路联络线,随州境内90公里。同时,汉十高铁全线轨道贯通,随州即将迈入高铁时代,融入武汉半小时城市圈,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
旅游经济越发活跃。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创5A通过省级验收,长岗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获评全国特色景观镇,千年银杏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省“十大最美慢游新地标”。打造了随州大洪山、曾都洛阳镇、随县淮河镇、广水武胜关四大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发展了随南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百里画廊”和随中“一轴一环三片”绿色观光带,拥有1200余家五星级农家乐、5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旅游名镇、4个省级旅游名村。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51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4.88亿元。接待海外游客2.2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23亿元。
文旅融合逐步深入。近年来,随州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片,叫响生态魅力品牌,推动湖北旅游格局的改变,成为灵秀湖北的重要一极。致力打造“炎帝文化”品牌,连续十一年举办寻根节,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回老家拜谒始祖,有效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名气。深挖“编钟文化”品牌,建设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形成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以“琵琶古城”为核心,凸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实现新老城区融合发展,打造“琵琶新城”品牌。围绕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大洪山“自在”旅游为引领,培育桃源河、太白顶、原石部落、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等一批休闲康养产品,打造“旅居随城”品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随南生态文化养生旅游区、随西民俗休闲旅游区、随北山地探险养生旅游区、随中产业融合示范区、随东关寨生态山水观光区,丰富旅游产品,推动全域旅游开花结果。尚市镇神农牡丹园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景点观赏三位一体融合,实现了效益倍增。长岗镇铺陈绿色产业链和历史文化产业链,培育发展了神农茶叶根茶有限公司。裕国菇业公司依托香菇科技产业园为载体,设计了蘑菇王国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来种香菇、看研发,参与种植培训,亲手制作创意香菇产品。
生态绿城绽放新颜
建国七十年,随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国务院批准随州建市,随县、随州市并存。1983年撤随县并随州以来,随州城市建设大发展起步。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城市建设迎来发展新机遇。进入新时代,随州以“双百城市”为建设目标,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绿色底蕴不断凸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2018年全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77平方公里,是1979年建市之初的15.1倍。市辖区人口63.85万人,是1979年的13.6倍。
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自建市以来,随州始终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作为工作重点,2000-2018年间,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35亿元,累计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22.8亿元。2018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2亿元,是2000年的26.5倍,年均增长20%。公路、铁路、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湖两岸”、文化公园等人居环境改善投资、专用汽车工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产业项目投资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8年,全市年末实有出租车547辆,是2000年的2.7倍;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5.3万辆,是2000年的31.9倍,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9.6万辆;市辖区年末排水管道长度430.7公里,是2000年的3.6倍,年末供水总量4435万吨,是2000年末的1.9倍。市辖区供气总量6664.4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2097.64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2018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648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4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1%,森林蓄积量达1947.3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325万吨,比2000年下降72.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12吨,比2000年下降97.9%;工业烟尘排放量641吨,比2000年下降92%;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89.13%,比2000年提高20.6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6.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91%,空气优良天气比例79.9%。
幸福随州稳步向前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3.62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1万人、105.6万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05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441人,低保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保障规模的57.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就业创业生机勃勃。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较低水平。2018年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达到65.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扶持创业724人,创业带动就业2691人,新增返乡创业主体2542个。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2680元,是1978年450元的117.1倍,年均增长12.6%。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解放初,全市仅有幼儿园1所,小学169所,初中1所,高中及以上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州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07所,其中普通中学及职业中学100所,普通高校1所。随州市成为省内继宜昌、武汉之后的第三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壮大。201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276个,比2000年增长331.1%。其中:县级医院9个,乡镇医院47个。共有卫生床位数8433张,比2000年增长79.4%。共有卫生人员数10919人,比2000年增长12.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22人,执业医师2509人。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建国七十年,随州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实现小康,收入来源日益多元,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随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8元,是1949年37元的447倍,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37元,是1978年534元的54.8倍,年均增长10.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层级明显升级,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追求绿色营养化,从穿衣保暖到追求时尚个性化,从居住拥挤到住房舒适化,从交通闭塞到出行通讯便利化。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为34.52%,比1978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2018年随州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388元、130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230元、1244元。城乡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分别为1773元、1069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614元、1002元。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分别为2267元、129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632元、1078元。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回望旧历程,随州人民历经沧桑,步履铿锵;站立新时代,随州人民信心满怀,豪情万丈。当前,随州被纳入国家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构筑鄂北生态屏障纳入省级战略,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提升了全市新定位,建设品质随州明晰了发展新路径,随州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务实重行,凝心聚力,携手前进,为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构筑鄂北生态屏障、建设品质随州继续不懈奋斗,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昂扬奋进展现随州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