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季度随州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6.4亿元,增长3.3%,农业生产开局平稳,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粮油作物长势好于去年。目前全市在田作物中小麦108.3万亩,油菜35万亩,马铃薯5万亩。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截止3月20日,全市小麦一、二、三类苗比例为 38.5%、41.2%、20.3%,一、二类苗同比增2个百分点。油菜一、二、三类苗比例为40.6%、39.8%、19.6%,一、二类苗同比增3个百分点,苗情长势好于去年同期。
二是综合种养热情高面积增。全市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000亩,共达11.05万亩。广水市、曾都区新增连片稻田综合种养1000亩以上各一个。曾都区鲲龙小龙虾种 养专业合作社在何店镇龚家店村流转土地1200亩,发展稻-虾、藕-虾等为特色的小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三是生猪价格上涨存栏下降。一季度生猪出栏56万头,同比降2.1%。季末生猪存栏144.84万头,同比降1.3%,能繁母猪存栏14.21万头,同比降1.8%。一季度价格前低后高,最低时跌破10元/公斤,最高时突破16元/公斤。猪价上涨一方面受环保政策和去年底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存栏量减少,市场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受3月8日国家启动的生猪收储政策影响。
四是蔬菜种植趋于绿色发展。一季度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达到12.86万亩,同比增1.1%,产量达到34.49万吨,同比增1.7%,其中食用菌产量1.21万吨,同比 增3%。万店镇添程专业合作社500余亩新蔬菜基地,采用滴水灌溉、喷灌等先进设施,仅使用农家肥,品种多元化且多为应季蔬菜。
五是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突出。一季度随州外出从业人员51.55万人,同比增长1.2%。外出务工仍然以省外就业为主,达到29.8万人,占总数的57.8%,同比增1.6% 。其次为省内县外,占总数的23.3%,同比增1.3%。省内从业人员主要聚集在武汉,达到6.13万人。外出务工行业以二三产业为主,达到48.7万人,占总数的94.5% ,同比增长1.5%。外出从业以自发为主,达到33.81万人,占总数的65.6%。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外出从业人员3.68万人,占总数的7.1%,同比增8%。
2、农业生产虽然整体发展平稳,但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小麦存在赤霉病爆发隐忧。连续两年小麦受气候和赤霉病的影响,品质和产量均不理想。虽然目前在田作物长势优于去年,但调研的粮食大户均忧心仍会大面积感染赤霉病,因其无法提前察觉,且发病快影响面广。一种粮大户谈起他种植三年小麦的情况,赤霉病发病一年比一年严重,单产一年比一年低,从2016年600斤/亩,到2017年500斤/亩,再到2018年的300斤/亩。其2018年种植了800亩小麦不考虑土地流转费用还亏损25万,因此今年其流转的1400亩地中只种了10余亩小麦。
二是种粮大户处于亏损状态。调研的三户种植大户,均表示近年种植粮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方面受气候影响,水和温度总不得适宜。另一方面受市场价格不佳 影响。以一户为例,2018年种植小麦800亩,单价0.8元,单产300斤,亩均收益240元,共收入19.2万元。一亩成本560元,一季小麦下来亏损在25.6万元(不算土地 流转的费用)。种植水稻1400亩,单价1.16元,单产1280斤,亩均收益1485元,共收入207.9万元。而每亩成本合计1360元,共计190.4万元。一年下来亏损8.1万元 。而遇到前年大风阴雨天气水稻大面积倒伏,亏损就更明显。也因为这个原因土地流转的费用出现下降,各地从2017年的每亩700元左右,下降到500元左右,因地 块质量不同下降幅度不同。
三是生猪养殖陷入两难困境。目前猪价回升,养殖户普遍对后市持乐观态度,认为今年会迎来猪价新高峰,有望突破20元/公斤,另饲料的主料豆粕等价格均有下降 ,成本下降0.2元/斤,养殖收益有长期趋好的势头。但受疫情和防控力度不强的影响,养殖户均较为谨慎,多采取稳住或缩小规模,能卖就卖的原则。虽然各级政 府对非洲猪瘟疫情都非常重视,但是乡镇畜牧站受体制机制、人手不足、拨款经费与镇人口匹配而不与实际工作量匹配等影响,防控力度和效果不够理想。目前养殖单位和规模养殖户主要还是通过封厂、自行购买消毒设备以及加大养殖场消毒频率等加强自我管理的方式来防治疫情。
四是农业资金筹措依然较难。由于农村信贷门槛相对较高、发放额度有限、利息较高,导致规模化生产经营受到限制。农业种植大户特别是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一 般都存在资金缺口。另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迷,银行为规避风险,更不愿意将资金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有的在发放第一笔贷款后,以各种理由延缓后续贷款的发放 ,这些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