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分析 > 全市统计分析
2018年随州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19-03-11 10:36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统计局 审核: 胡欢 字号:[ ]

  2018年,全市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内贸流通,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6亿元,同比增长1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一、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一)市场总体平稳,增速有所放缓

  随着传统商品市场需求日趋饱和,消费新增长点尚在培育之中,全市消费品市场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2018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高开低走,上半年小幅回升,之后增速一路下行至全年最低水平。与全省比较,回落趋势一致。

  2018年全市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增速(%)

  

  (二)行业增长良好,零售业势头最盛

  随着全市商贸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销售额、营业额均呈两位数增长,积极推动地区GDP稳定增长。2018年,我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11.7亿元,增长12.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04.5亿元,增长15.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8.7亿元,增长12.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2.9亿元,增长12.3%。

  (三)生活类消费稳定,升级商品好销

  从2018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看,大部分商品需求稳定,限上27个商品类别中,增长的有24类,其中有10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在15%以上。一是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稳定增长,2018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8.2%、饮料类增长1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0%、日用品类增长27.1%。二是消费升级类商品受到青睐。2018年家具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1.6%、15.0%。三是石油及制品类增长较快。受成品油均价上涨及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6%

  (四)新兴业态活跃,传统零售趋缓

  近年来,全市电子商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共有13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105.2%,高于限上企业零售额平均增速88.1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零售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传统零售业则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发展速度趋缓。

  二、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增长缺乏新支撑。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类值看,粮油类、服装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共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将近2/3,达64.4%,对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贡献率高达65.5%。消费品市场过于依赖传统商品,文化、健康、信息等新兴消费未能替代传统消费商品类别,增长后劲不足。

  (二)网上零售规模较小。2018年,我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8.8亿元,占整体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比重仅3.4%,难以成为我市消费品市场提量增效的新支柱,更难以弥补传统商贸行业受电子商务发展冲击失去的市场份额。

  (三)房价上涨挤占消费空间。近两年来,我市房价出现大幅上涨。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购房支出为家庭最大一笔支出,房价快速上涨势必增加刚性支出压力,消费者无疑会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对居民其他消费形成挤压效应;对高收入群体而言,房价快速上涨成为家庭理财投资的机遇,很多家庭将资金投入购买二套、三套甚至多套房屋,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作为投资理财项目支出。高房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消费能力,而且还增强了支出预期,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

  三、2019年走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当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提高个税起征点和个税抵扣等利好政策实施,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消费潜力将得到有效释放,预计2019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形势将会企稳回升并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为此,建议如下:

  (一)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转变,消费结构升级,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日益成为生活的主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电商企业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电商企业的服务、帮助和支持力度,稳定发展势头,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借助其管理和资源等优势,帮助扩大产品的销售和促进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积极加大对实体企业电商人才的培训,对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搭建平台,促进实体企业与电商企业的互补融合发展。

  (三)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要因地制宜继续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房价、稳定民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大优质住房、新品房源供给,发挥政府力量,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加大对公共租赁房的规范与管理,建设规范化的住房租赁交易平台,确保消费力不被房地产绑架和掠夺。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